浙大二院舟山分院建设进展来了!更多消息这场发布会告诉你→
时间:2023-12-14 21:53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今天上午,舟山市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暨浙大二院舟山分院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和特色亮点,并回答记者相关问题。

  目前,每周常态化开设超声医学、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眼科、疼痛科等专家门诊,合作至今浙大二院专家门诊已接诊患者近千人次,做到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级高品质医疗服务。

  目前已有疼痛科严敏教授、眼科姚克教授、超声医学科黄品同教授3个团队工作室在医院落户,专家团队在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本地优秀医生,提升学科综合服务能力。

  依托浙大二院急诊科驻点专家力量,开展急诊急救流程改造优化、急救能力培训,同时建立完善远程医疗常态协作机制。近期已成功处理多起应急处突事件,获得上级部门肯定。

  定海区中心医院、普陀医院、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嵊泗县人民医院分别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3342”即三大救治中心能力建设、三大共享中心建设、四个托管临床专科建设、医院管理及公共卫生能力提升。

  目前,舟山4个县(区)胸痛、卒中、创伤三大医疗救治中心均已全面建成,胸痛中心具备急诊介入或手术治疗能力;卒中中心的溶栓工作也从依托下沉专家到获得独立完成能力;创伤急救中心显着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成功率。

  三大共享中心的优良发展则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及时的检验检查数据,极大的提升了海岛区域急重症救治能力。

  重点托管专科的建设不仅填补了舟山部分区域医疗内容的空白部分,还从学科框架、物资设备、人才匹配、学习生态等多个维度彻底升级改造了各个县(区)医院的医疗专科面貌,进一步提高舟山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惠泽海岛百姓。

  四家省级医院分别每年派遣12位专家至四个县(区)结对医院进行帮扶,其中1名管理型专家担任县(区)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每对医院每年可获省财政的资金补助。

  截至今年11月底,省级专家累计门诊服务58705人次、手术2711台、下基层海岛服务596次、开展培训带教6780次,共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约300项。

  “山海”提升工程主要帮扶框架着眼于“3342”,即三大救治中心能力建设、三大共享中心建设、四个托管临床专科建设、医院管理及公共卫生能力提升。

  比如,依托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协助帮扶,普陀医院的急救能力近年来有显着提升,三大救治中心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全部建成,创新性开展了海陆空立体急救转运应急联动模式,使海岛患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显着提升,生还率高达97%。

  “山海”提升工程的“造血”功能有效提升了我们本土医疗服务水平,目前较多高难度手术在我们当地医院就能独立完成,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路途远、看病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强化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养清单,选派年轻高级职称医生到浙大二院,这里不再是简单地进修培训,而是通过专科坐诊、参与科室讨论等形式真正融入浙大二院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实现 “粗犷”到“精准”的转变,强化学科建设。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梳理完善医疗技术清单,在技术层面明确提升目标,做到精准帮扶;同时综合考虑高端技术与实用技术的协同发展,对于口腔、眼科、皮肤科等群众需求大的学科要加大帮扶力度,做群众有感的医疗服务。

  三是实现“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强化文化引领。要充分学习浙大二院管理理念,巧妙运用“拿来主义”,结合医院实际,在服务流程优化、后勤保障提升、职工绩效改革、服务水平提质等方面下功夫。

  近年来,舟山采取各项政策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嵊泗县近期开展了血液透析治疗,请问目前成效如何?

  为了让海岛患者就近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血液透析诊疗服务,结束异地治疗的奔波之苦,实实在在为患者减轻就医负担,嵊泗县人民医院于2023年3月底成立血透中心,投资380万元,设置10张床位,投入使用7台血液透析机、3台血液透析滤过机和双极反渗透水处理机等仪器,可常规开展血液透析、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浙江医院先后派3个血液净化中心专家协助开展工作,并组织团队帮扶。

  自启用以来,部分离岛患者陆续回家,现共接纳透析患者14人,包括急性肾损伤患者在内。截至目前,已累计血液透析600余人次,血液透析滤过29人次,血液灌流2人次,节省患者岛外就医费用近60万元。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