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生“金”创兴精密迸发出“大”能量
时间:2025-09-15 19:36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数字工厂驾驶舱,可管理超10万种产品的生产全流程;千兆光纤网络,连起“云端”与工厂;3D数字化建模,精度可达0.1毫米……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创兴精密”)创始人高楚慧告诉上海

  善用“软”技术,啃下“硬”疙瘩。使用数字技术后的2年内,创兴精密不仅实现年营收倍增,更将利润率从不到3%提升至10%,书写了小型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进进出出的铁制品……站在创兴精密佛山工厂大门外,容易得到错误的印象:这里仍是一个“傻大黑粗”的钣金厂。

  但走到厂房入口处,忽见乾坤。这里有个小玻璃房,门口挂着招牌,上面写着“创兴数字工厂驾驶舱”。玻璃房内,一块电子大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订单完成进度、设备运行状态、客户需求分析等信息在屏幕上实时跳动。

  “通过系统,能看到每个车间、每道工序的完成情况,方便实时掌握每条产线的生产进度,从而确保按时按量完成每个订单。”高楚慧介绍,公司一年生产几万种零部件,如果只靠人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

  创兴精密的主业是钣金,通过敲打、冲压等工艺将平板金属制作成一定形状的物件,应用于电子电器、通信、汽车工业、医疗器械等领域。高楚慧创办公司至今已有24年,对外总是笑称“我是铁娘子,专业打铁20年”。

  虽然20多年来都在“打铁”,但在高楚慧看来,数字化前后的“打铁”方式已经截然不同。数字化前,工厂设备彼此独立,每道工序“各自为阵”,200多名工人前后忙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搬材料”和沟通上。

  “当时,车间里光打印机就有5台,有3个文员专门负责打印图纸。每个月都要开大卡车去买3吨打印纸。车间图纸堆得到处都是。”高楚慧回忆称。

  “以前产值做不起来,我觉得是人不够,机台不够,有几年我拼命买机器,但是后来发现原来是数据不通,网络不通,以致收到的信息都是错的。”她说。

  对于高楚慧而言,数字化无疑是一场“豪赌”——仅智能化钣金前工序车间的投资就高达1300万元,相当于创兴精密当时近10年的利润。

  面对高昂的数字化成本,高楚慧也曾犹豫。但她的丈夫,创兴精密董事长欧阳志尧对她说:“我们势必转型,而且必须尽快。这笔钱现在不花,以后可能连花钱的地方都没有了。”

  软件系统是数字化项目的“大脑”。但由于创兴精密的主业是非标钣金加工,有很强的定制化属性,外购的软件无法处理创兴精密的产品细节。

  “自研!”高楚慧夫妻俩下定决心,聘请高材生组建了研发团队,从底层源代码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系统。

  研发团队“扎”进了车间,这一“扎”就是3年。在此期间,既未见研发成果,也未有实际效益,但高楚慧坚信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不断投入。

  2019年,团队研发的“ERP+PDM+MES”三位一体的复合式信息流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打通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存、财务等全流程的数据孤岛,让数据开始流动,进而释放生产力。同年,创兴精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厂房里都是金属,普通网络信号都不好,更别提工业级的网络需求。”在车间里环顾四周,高楚慧回忆起当年遇到的难题。

  当时,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创兴精密需要一张全联接、高可靠和易演进的生产网,这已远超一家小型制造业企业的能力。

  关键时刻,中国电信和华为伸出“援手”,创造性地为创兴精密构建了“5G定制网+工业PON”的网络底座,将其工厂打造成“中小工厂双5G网络项目”的标杆。

  经过改造后,创兴精密车间里每一块运料托盘都会加装蓝牙卡,便于物流机器人精准抓取、配送,实现了物流全程实时可视化跟踪。

  转型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因此在初期引发了许多内部争议。甚至,有人直接冲进高楚慧办公室拍桌子,质问“工厂是不是要黄了”“数字化是要代替工人吗”?

  高楚慧没有就此放弃转型,而是一次次深入车间,与员工坦诚沟通。“面对未知甚至是失败的风险,面对员工及同行的质疑和不解,最大的难关在于企业‘一把手’的决心和魄力,在于能否顶住压力,坚定前行。”她说。

  在创兴实物AI数字化建模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一位工人手持一台便携式扫描仪,对着桌上的一个钣金件来回扫几下,一个三维模型便出现在一旁的电子屏幕上,还原精度高达0.1毫米。

  “以前做海外订单,要把加工好的成品空运至海外供客户检测。如今,只要将AI数字化建模结果与提前录入的标准件进行比对,瞬间就能得到检测结果,大幅度节约成本和时间。”高楚慧说,去年公司生产了超14万种钣金件,“放在以前,这个量是不敢想象的”。

  一组数据直接说明了转型为创兴精密带来的效益:三年内产值就从5000万元跃升至1亿元,材料库存从2500万元骤降到200万元,仓库空间节约了90%,订单准交率从63%提升至87%,公司净利润率从不到3%提升至10%。

  在自己转型成功后,高楚慧意识到“只有行业好,自己才能好”,于是又伸出援手为同行们打造轻量化的改造方案,如今已帮助6家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