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填海造陆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其填海造陆的历程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后,在新加坡河河岸进行了首次填海造陆工程,垫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这次填海工程完成后,土地被卖给商业投资者,新加坡河南岸逐渐发展成为商贸中心。这时期填海主要集中在滨海区域,如驳船码头、唐人街等地,这些地区通过填海造陆逐渐形成。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为了实施工业化计划,新加坡政府需要大量的工业用地,而填海造陆成为主要手段。
1975年,新加坡政府开始了的填海造陆工程,历时7年,造出870公顷新土地,建成了樟宜机场的第一座航站楼。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扩建了机场。
1991年,为发展石油、化工等产业,新加坡政府开始将南部的七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裕廊岛。经过10年的填海造陆,裕廊岛成为新加坡的工业基地。
这时期填海规模扩大,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的海岸线,如东海岸、樟宜、裕廊等地。填海造陆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包括商业、住宅、旅游和生态等方面。
2005年,新加坡政府开始了滨海湾的填海造陆工程,历时5年,造出360公顷新土地,建成了滨海湾的核心区域。滨海湾成为新加坡的商业和金融中心。2002年,新加坡政府将南部的四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圣淘沙岛。经过6年的填海造陆,圣淘沙岛成为新加坡的旅游和娱乐胜地,拥有环球影城、水上冒险乐园等景点。
这时期填海造陆工程由政府和私人发展商共同推动,填海方式和理念更加科学和环保。例如,使用地理织物等新材料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长岛”发展计划,目计划在东海岸水域填海造一个名为“长岛”的人工岛,该岛占地约800公顷,将耗时数十年发展。相关技术研究预计于2024年初开始,为期五年。从滨海堤坝至丹那美拉渡轮码头,横跨东海岸公园,总长约18公里。长岛将用于缓解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同时兴建住宅、发展服务和娱乐设施,以及为东海岸公园增添滨水公园。这是新加坡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之间的大士北盆地计划在2025年展开填海工程,填海面积相当于240个足球场大,预计2029年竣工。满足未来工业用地需求,促进裕廊和大士工业区较老旧地区的更新,并建设基础设施和道路以衔接大士南和大士港口。裕廊集团表示,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同时,计划使用垃圾焚化底灰作为填海用料,并进行长期的环境监管。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且部分地形不适合建设,填海造陆成为增加国土面积的主要途径。通过填海造陆建设先进的港口和航空设施,吸引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打造城市地标和旅游景点,如滨海湾花园、圣淘沙岛等项目的建设,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从1965年的581.5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19.1平方公里(数据可能随时间有所变化),其中大部分新增国土来自填海造陆。填海造陆为新加坡的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土地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填海造陆也丰富了新加坡的城市景观和文化氛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综上,新加坡的填海造陆历史是一部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史诗。通过不断的填海造陆,新加坡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国土面积,还提高了国土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关键词: